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: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,开启法治化新篇章

来源:中国人大网、国廉评论网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5-03-14

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调研室常务副主任 胡世群

摘要: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,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。近年来,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2025年2月24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二审稿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。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,任何单位不得违反法律、法规向民营经济组织收取费用,不得实施没有法律、法规依据的罚款,不得向民营经济组织摊派财物。这样规定进一步突出了法治的保障作用。2025年3月8日,《202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》提出,2025年将围绕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,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。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的出台,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法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,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。笔者将从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的出台背景、主要内容、重要意义、“破窗效应”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,探讨中国民营经济开启法治化新篇章的路径和方向。

一、 引言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,不断发展壮大,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据统计,截至2023年底,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4900万户,贡献了50%以上的税收、60%以上的GDP、7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、80%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、90%以上的企业数量。然而,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,如市场准入壁垒、融资难融资贵、产权保护不力等。

近年来,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,要“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,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,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”。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的出台,正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,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法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
二、 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的出台背景

1. 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。

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推动经济增长、促进创新、增加就业、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,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
2. 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。

近年来,受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,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,如市场需求不足、成本上升、融资难融资贵、转型升级压力大等。一些民营企业还面临着产权保护不力、市场准入壁垒等问题。

3. 法治化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

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只有将民营经济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,才能有效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
三、 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的主要内容

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共七章六十条,主要内容包括:

1. 总则。明确了立法目的、适用范围、基本原则等。

2. 市场准入。规定国家坚持权利平等、机会平等、规则平等,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进入市场。具体实施办法包括:

负面清单制度: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清单之外的领域一律对民营企业开放。

公平竞争审查: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,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。

简化审批流程:推行“一网通办”和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和时间。

3. 产权保护。强调国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。具体实施办法包括:

产权登记制度:完善产权登记制度,确保民营企业产权清晰、权属明确。

司法保护:加强司法保护力度,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庭,快速审理民营企业产权纠纷案件。

侵权赔偿:建立侵权赔偿机制,对侵害民营企业产权的行为进行高额赔偿。

4. 融资支持。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,完善融资担保体系,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。具体实施办法包括:

信贷倾斜:鼓励商业银行设立民营企业专项贷款,降低贷款利率,延长贷款期限。

融资担保: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,为民营企业提供低成本担保服务。

直接融资: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、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,简化上市和发债程序。

5. 创新发展。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,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。具体实施办法包括:

研发补贴: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。

科技合作: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共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。

数字化转型:提供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,支持民营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。

6. 权益保护。规定国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投诉维权机制,依法查处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。具体实施办法包括:

投诉平台:建立全国统一的民营企业投诉平台,及时受理和处理民营企业投诉。

法律援助:提供法律援助服务,帮助民营企业维护合法权益。

监督机制:建立监督机制,对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和严肃处理。

7. 附则。规定了法律的施行日期等。

四、 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的重要意义

1.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。

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将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上升为法律,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,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,增强发展信心。

2. 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

草案明确规定国家坚持权利平等、机会平等、规则平等,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进入市场,有利于打破市场准入壁垒,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

3. 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。

草案强调国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,有利于增强企业家信心,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,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4. 有利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。

草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投诉维权机制,依法查处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,有利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,优化营商环境。

五、 中国民营经济开启法治化新篇章的路径和方向

1.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。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全面、系统、有力的法治保障。具体措施包括:

立法规划:制定民营经济立法规划,明确立法重点和时间表。

法规清理:清理和修订与民营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法规和政策。

法律解释:及时发布法律解释,明确法律适用中的具体问题。

2. 加强产权保护。严格落实产权保护制度,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,严厉打击侵害民营企业产权的行为。具体措施包括:

产权登记:完善产权登记制度,确保民营企业产权清晰、权属明确。

司法保护:加强司法保护力度,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庭,快速审理民营企业产权纠纷案件。

侵权赔偿:建立侵权赔偿机制,对侵害民营企业产权的行为进行高额赔偿。

3. 优化营商环境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简化行政审批流程,降低市场准入门槛,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。具体措施包括:

负面清单: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清单之外的领域一律对民营企业开放。

公平竞争: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,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。

审批简化:推行“一网通办”和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和时间。

4.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,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,降低融资成本,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。具体措施包括:

信贷倾斜:鼓励商业银行设立民营企业专项贷款,降低贷款利率,延长贷款期限。

融资担保: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,为民营企业提供低成本担保服务。

直接融资: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、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,简化上市和发债程序。

5. 鼓励创新发展。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加强技术创新,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具体措施包括:

研发补贴: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。

科技合作: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共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。

数字化转型:提供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,支持民营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。

6.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。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,及时了解企业诉求,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,构建亲清政商关系。具体措施包括:

沟通平台:建立政企沟通平台,定期召开座谈会,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和建议。

服务机制:建立民营企业服务机制,提供政策咨询、法律援助等服务。

监督机制:建立监督机制,对政商交往中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和查处。

六、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的出台,可能产生多重“破窗效应”

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的出台,打破了原有的制度性障碍,激发了民营经济的活力,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和法治化进程的加速。笔者从以下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可能产生的“破窗效应”:

A、 打破市场准入壁垒,激发市场活力

“破窗效应”首先体现在打破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,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。

1. 破除行业垄断和隐性壁垒:

现状:一些行业存在隐性壁垒,民营企业难以进入,如能源、金融、基础设施等领域。

破窗效应: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通过明确“权利平等、机会平等、规则平等”的原则,打破行业垄断,推动民营企业进入更多领域。例如,通过负面清单制度,清单之外的领域一律对民营企业开放,这将激发市场活力,促进竞争和创新。

案例:近年来,国家在电力、石油等领域逐步向民营企业开放,如民营企业参与加油站建设、新能源发电项目等,未来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扩大。

2. 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落地:

现状: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,通过不公平的政策限制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。

破窗效应:法律明确要求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,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。这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,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。

B、 打破产权保护困境,增强企业家信心

产权保护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,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通过强化产权保护,打破民营企业家的顾虑。

1. 解决产权纠纷中的司法不公问题:

现状:一些民营企业在产权纠纷中面临司法不公,导致企业家信心不足。

破窗效应:法律明确要求加强司法保护,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庭,快速审理民营企业产权纠纷案件。这将增强企业家信心,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加大投资和创新。

案例:近年来,多地设立知识产权法庭,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,未来这一模式将推广至全国。

2. 建立侵权赔偿机制:

现状:民营企业产权受到侵害时,往往难以获得足额赔偿。

破窗效应:法律明确建立侵权赔偿机制,对侵害民营企业产权的行为进行高额赔偿。这将形成强有力的威慑,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。

C、 打破融资难融资贵困境,拓宽融资渠道

融资难、融资贵是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问题,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通过制度性改革打破这一困境。

1. 推动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倾斜:

现状: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,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、难度大。

破窗效应:法律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,设立民营企业专项贷款,降低贷款利率,延长贷款期限。这将显著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。

案例:近年来,一些地方推出“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”,未来这一模式将得到推广。

2.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:

现状: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手段,难以获得低成本融资。

破窗效应:法律要求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,为民营企业提供低成本担保服务。这将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门槛,缓解融资难问题。

D、 打破创新瓶颈,推动转型升级

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通过鼓励创新,打破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。

1. 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:

现状: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门槛较高,难以获得政策支持。

破窗效应:法律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,推动民营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。这将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,推动技术进步。

案例:华为、腾讯等民营企业已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,未来更多中小企业将获得类似机会。

2. 支持数字化转型:

现状:许多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技术、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。

破窗效应:法律要求提供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,支持民营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。这将推动民营企业提升效率,增强竞争力。

E、 打破政商关系困境,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

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通过规范政商关系,打破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隔阂。

1. 建立民营企业投诉维权机制:

现状:一些地方存在“吃拿卡要”现象,民营企业维权困难。

破窗效应:法律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民营企业投诉平台,及时受理和处理民营企业投诉。这将减少政府部门的权力滥用,优化营商环境。

案例:近年来,多地建立“营商环境投诉平台”,未来这一机制将进一步完善。

2. 推动政企沟通机制常态化:

现状: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,政策制定缺乏企业参与。

破窗效应:法律要求建立政企沟通机制,定期召开座谈会,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和建议。这将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。

F、 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,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

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通过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。

1.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:

现状:一些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,限制外地民营企业进入本地市场。

破窗效应:法律明确要求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。这将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,促进资源优化配置。

2.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:

现状: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较快,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。

破窗效应:法律要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。这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,促进共同富裕。

G、 打破国际竞争劣势,提升全球竞争力

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通过支持民营企业“走出去”,打破国际竞争中的劣势。

1.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:

现状:一些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。

破窗效应:法律要求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,提供政策、资金和法律支持。这将提升民营企业的全球竞争力。

案例:近年来,华为、小米等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显著成绩,未来更多民营企业将走向全球。

七、 结语

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的出台,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法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。它的出台,将通过多重“破窗效应”打破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,激发市场活力,增强企业家信心,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这一法律的实施,不仅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,也将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中国经验。相信随着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的正式出台和实施,中国民营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,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
民营经济促进法(草案)_18



  联系客服
  400-888-8888